5位博士生获2022-2023年度陈小悦奖学金“学术新秀奖”
清华经管学院博士项目坚持以学术就业为导向,致力于培养能够在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从事经济学、管理学教学和相关领域前沿问题研究的博士生。为支持博士生坚持学术道路,学院在陈小悦奖学金名下增设“学术新秀奖”,用于奖励学院拟学术就业的高年级博士生。近日,学院首次为5名博士生颁发2022-2023年度“学术新秀奖”,鼓励同学们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努力、砥砺前行、追求卓越。
获奖者介绍
李论
清华经管学院2016级创新创业与战略系博士研究生,2022年6月毕业。师从李纪珍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业、数字化、创新与战略管理等。曾获国家留基委资助赴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联合培养,曾赴台湾地区参加“两岸清华研究生学术论坛”。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管理学季刊》、《外国经济与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连续有5篇论文入选管理学顶级会议AOM口头报告。
科研感悟
读博是一场修行,修炼的是一颗匠心;在一次又一次的回归模型中调整方向,修炼的是一颗恒心;在屡拒屡投中磨炼意志,修炼的是一颗信心;在学术的星辰大海中不忘初心。在清华园度过的六载春秋,使我坚定地走上科研之路,这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
科研经历
2016年,刚刚迈进清华园的我,对未来充满了兴奋与不安。
博士一年级,我并未真正懂得何为科研,跟随导师翻译校对英文著作,参加学术交流,聆听“六年磨一篇”的故事,请教师兄师姐如何发现有趣的管理学问题,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讨论学术,互相激励启发,使得我立志于做出有价值的管理学研究。在不断的试错与学习过程中,终于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技术创业。
博士二年级,我便尝试投稿顶级会议AOM,然而并非一帆风顺,但初次的失利并未让我却步,长达一年的反复修改和打磨后,终于在三年级收获了第一篇在AOM口头报告的论文,那次的波士顿之行极大地鼓舞了我的科研信心。
非常幸运地,博士四年级获得留基委资助前往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开展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承蒙国外导师的指导与帮助,我发现了感到激动振奋、欢欣鼓舞的研究选题——技术创业资源获取中的“蜂后效应”,并最终在与国内导师反复讨论后,确定为我的毕业论文选题。一年的联合培养虽然短暂,却值得我用一生去回味。
科研的道路上,我刚刚启程,六年的求知生涯中,思维、能力和秉性的点滴进步,都离不开遇到的每一位良师益友!
刘培新
清华经管学院2017级金融系博士研究生,2022年6月毕业。师从张丽宏教授和王浩教授,研究方向为不确定性理论,不确定性下的决策问题,资产定价和投资组合选择。目前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工作,研究主要关注新型保险模式下的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以及市场设计问题。论文曾入选多个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包括IME 2023、风险管理与金融统计论坛等。
科研感悟
作为从事学术科研工作的一员,我深深体会到了科研学术道路的艰辛和乐趣。我不断探索、发现、学习和成长,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也深刻体验到了科研所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科研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毅力。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调整研究方向,不放弃追求真理的信念,是在学术道路上持续前行的根本动力。
科研经历
从2013年进入清华园就读本科以来,我已在清华园度过了九年的时间。在九年的时间内,我从一名知识的接受者成长为能够独立思考的研究者。
在我选择加入博士项目的时候,我其实并不清楚博士意味着什么,是学院系统的培养体系、导师对学术的高标准、严要求让我明白,一名合格的博士要对学科的知识创新作出自己的贡献。我开始广泛地阅读文献,梳理逻辑,建立模型,推导演算,开始写作自己的论文,和导师一次次讨论并不断修改。阅读一篇优秀论文时的愉悦,对一个有趣的研究问题产生好奇心,以及解决一个研究难点时的顿悟,都是经济学研究带给我的美妙体验,使我逐渐热爱并沉迷其中,也更加坚定了我从事学术研究的决心。
魏闯
清华经管学院2017级市场营销系博士研究生,2022年6月毕业。师从赵平教授和刘文静教授,研究方向为消费者感知、亲社会行为、DEI等,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 & SSCI期刊论文5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曾获得博士生国家奖学金、未来学者等奖励荣誉。
科研感悟
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探索趣味的旅程,其中的每个步骤都需要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去对待。虽然时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只要脚踏实地、认真思考每一个遇到的问题,总会从中有所收获。
科研经历
管理学研究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提出好的问题。博士期间,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的研究讨论中,老师们都鼓励大家要做高质量、有意义的研究,因此,时刻保持对管理实践的好奇心,对各种现象充满疑问,才能进一步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
虽然在做研究的过程中,时常踩坑和失败,但是也会积极调整心态,告诉自己不能过于急躁,踏踏实实地走完每一个环节,及时和导师和同学进行讨论,不断积累经验和理论知识。科研的道路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只有在不断地试错和失败中,才能快速成长。
彭云龙
清华经管学院2017级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研究生,预计2023年6月毕业,8月份加入英国华威大学华威商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师从陈剑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责任和可持续运营管理,以第一作者在中文A类期刊《中国管理科学》发表论文1篇;关于消费者自带包装行为对企业可持续包装策略影响的一系列研究目前正在运营管理领域国际顶级期刊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和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进行第二轮/第三轮审稿。曾担任国际顶级会议INFORMS年会(2022)的分会场主席。
科研感悟
科研于我而言,是带来快乐的事情,要始终做自己觉得有意义且好玩的研究。在博士期间,应当专注于某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话题,努力深入挖掘新知识。被拒稿是常态,要屡败屡战,尝试站在读者和审稿人的角度反复琢磨,不断改进。
科研经历
我于2017年保送至清华经管学院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在初入学的两年里,我对五花八门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话题进行了探索。二年级结束时,我最终决定以企业社会责任运营和可持续运营为研究方向,因为我始终坚信企业运营应当在追求利润和造福环境和社会之间取得一个平衡。在具体的研究话题选择上,我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消费者自带包装这一环保行为出发,开始了对企业可持续包装策略的研究,希望对解决一次性包装污染这个问题作出贡献。这些研究都是在陈剑教授和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凯利商学院高飞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
科研之路总是曲折的,在投稿过程中,我也被多次拒稿,从开始的忿忿不平,到学会从审稿人和读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研究,从屡战屡败到屡败屡战,再到愈挫愈勇,这个过程让我受益良多。
何韵文
清华经管学院2018级经济系博士研究生,预计2023年6月毕业。师从郑捷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公共经济学、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内经济学领域的顶尖期刊《经济研究》(第一作者)和SSCI期刊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独立作者)。曾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宣讲工作论文,先后获得第二届中国行为与实验经济学论坛优秀论文奖(2020)、第二届天津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经济学学科分论坛二等奖(2020)和第五届未来经济学家论坛优秀论文奖(2022)。
科研感悟
五年的博士生涯让我深切地体会到,做好科研需要大浪淘沙的耐心和百折不挠的决心。科研的过程从不存在一步登天的可能,研究问题的选取以及研究方法的创新离不开广泛的文献阅读和深入的总结积累,而一项研究课题的完成和发表,更是有可能经历数年的时间。绝大多数踏上科研道路的人,都曾带着自己的一腔热血。耐心和决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只有坚守初心,迎难而上,才能在漫漫长路上收获一路繁花。
科研经历
还记得刚入学时,自己对科研探索怀着一腔热忱,但对具体想要研究的方向一片茫然。在我向导师表达了对行为经济学的兴趣之后,他非常热情地为我推荐了几篇文献,并赠送了最前沿的行为经济学工具书,让我第一次对这个从未接触过的学科有了系统性的了解,也最终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在随后的科研生活中,导师对我的充分信任让我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历:第一次主持实验室实验,第一次在国际会议上公开报告论文……与不同学者的接触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也帮助我与一些学者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这几年里,我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博一和博二的踌躇满志,到博三和博四的焦虑迷茫,再到博五的顺其自然。科研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也是一场自我身心的修行。回首读博之路,很多焦虑其实都源于自己太过追求一个好的结果,而当学会摆正心态和接受失败后,就会感悟到,经历这些波折的过程,才是成就自我的、最宝贵的财富。
相关阅读
内容来源:教学办公室
编辑:符怡
审核:郑黎光
责编:卫敏丽